本文目录一览:
锂电池生产设备具体有哪些
新能源越来越火,不少老板开始转身投资新能源行业。这不,很多朋友想整生产锂电池的生产线,那么需要了解开锂电池组装厂需要哪些设备,别着急,下面为您分享锂电池组装生产pack设备!
一、电芯检测设备
第一步需要的是电芯检测,需要检测电芯容量、倍率、循环次数、是否满足使用要求这些方面,那么需要的设备是容量检测仪就可以检测这些。电池容量检测仪并不很贵,有不同通道的,
二、电芯配对设备
通过上个步骤,初步筛选了电芯。那么接着需要的是电芯配对,保持电池内阻电压的一致性,需要用到锂电池分选机。
锂电池分选机是一款用于圆柱电池的内阻、电压等参数的测试分选设备,该设备分选采用伺服电机精准控制,测试机构采用五位扫描测试法,可同时测试多个电芯,大大提高了测试数据及测试数据的稳定性。操作系统采用我司自主研发的windows上位机操作系统,可以查询和统计历史检测数据,便于追溯。根据不同的需求,我们有不同类型的电池分选机可供选择,也可以根据您自身的具体要求量身定制解决方案。比如:6通道电池自动分选机、10通道电池自动分选机、20通道电池自动分选机、18650/21700通用电池分选机等等。
三、锂电池贴青稞纸机
这一步需要用到电池自动贴青稞纸机有的老板可能会问为什么要给锂电池贴上青稞纸呢?其实青稞纸在电子产品上很重要,在电池正极处贴上青稞纸,防止正极与正极发生碰撞,导致短路或有灰尘进入间隙。青稞纸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耐水性和耐磨性。
四、锂电池点焊机
锂电池点焊机就是将单节电芯通过镍片点焊组装成电池组。
五、成品综合测试仪
成品电池需要生产检验,因此要用到成品综合测试仪。
六、成品老化测试
这个就需要用到电池老化柜、电池老化仪了。
以上就是开锂电池组装厂需要的pack设备相关工艺流程及所需的设备介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锂电池加盟骗局,是骗人的吗?知情人透露一下
现在锂电池加盟生产一般都是骗人的,我们一般都碰不到的,真正的能让你加工生产的都属于代加工的,所以说最好不要相信,因为很容易上当受骗的。
拓展资料:
锂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正/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1912年锂金属电池最早由Gilbert N. Lewis提出并研究。20世纪70年代时,M. S. Whittingham提出并开始研究锂离子电池。由于锂金属的化学特性非常活泼,使得锂金属的加工、保存、使用,对环境要求非常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锂电池已经成为了主流。
锂电池大致可分为两类:锂金属电池和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不含有金属态的锂,并且是可以充电的。可充电电池的第五代产品锂金属电池在1996年诞生,其安全性、比容量、自放电率和性能价格比均优于锂离子电池。由于其自身的高技术要求限制,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的公司在生产这种锂金属电池。
工作原理
锂金属电池:
锂金属电池一般是使用二氧化锰为正极材料、金属锂或其合金金属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锂电池基本原理
放电反应:Li+MnO2=LiMnO2
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一般是使用锂合金金属氧化物为正极材料、石墨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的电池。
充电正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LiCoO2=Li(1-x)CoO2+xLi++xe-(电子)
充电负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6C+xLi++xe- = LixC6
充电电池总反应:LiCoO2+6C = Li(1-x)CoO2+LixC6
正极
正极反应:放电时锂离子嵌入,充电时锂离子脱嵌。 充电时:LiFePO4 → Li1-xFePO4 + xLi+ +xe-放电时:Li1-xFePO4 + xLi+ + xe- → LiFePO4。
负极
负极材料:多采用石墨。另外锂金属、锂合金、硅碳负极、氧化物负极材料等也可用于负极。
负极反应:放电时锂离子脱嵌,充电时锂离子嵌入。
充电时:xLi+ + xe- + 6C → LixC6
放电时:LixC6→ xLi+ + xe- + 6C
锂电池的生产工艺及环节
锂电池制造工艺流程为:
1.电极浆料制备,主要是将电极活性材料、粘结剂、溶剂等混合在一起,充分搅拌分散后,形成浆料。
2.涂布,将第一步制备的浆料以指定厚度均匀涂布到集流体(铝箔或铜箔等)上,并烘干溶剂。
3.极片冲切,将上一步制作出来的极片冲切成指定的尺寸形状。
4.叠片,将正负极片、隔膜装配到一起,完成贴胶后,形成极芯。
5.组装软包电池,将上一步生产的极芯装入已经冲好坑的铝塑膜,并完成顶封、侧封等,形成未注液的软包电池。
6.注液,将指定量的电解液注入软包电芯内部。
锂电池是以锂金属或锂合金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因此这种电池也被称为锂金属电池。与其他电池不同,锂电池具有高充电密度、长寿命和高单位成本等特点。
锂电池发展迅速,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019年中国动力锂电池行业市场分析: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是关键
动力锂电池投资热潮席卷神州 行业重新洗牌预期约至
近日,工信部组织召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启动会,再次搅动锂电池行业一池春水。尽管产能过剩的呼声不断,但在资本拥趸之下的锂电投资欲望仍没有得到完全释放。一股投资热潮正在神州大地席卷而来。
投资冲动之下,行业重新洗牌的预期也如影随形。如何避免“一哄而上”投资窠臼再次引发行业关注。
“投资过热”到“产能过剩”
“资本的嗅觉永远灵敏,但‘投资过剩’的表述却不一定准确。市场环境下,资本的大规模涌入在任何‘朝阳产业’的早期阶段都无可避免。从长远来看,资本的涌入也将推动产业的向好发展。虽然投资不会‘过剩’,但它会出现‘过热’的表现。”艾瑞咨询行业分析师王乾在表示。
“事实上,与新能源汽车最为相关的锂电池产业相关领域为动力电池产业,而动力电池也早已不是发展矩阵中的婴孩。”王乾指出,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动力电池装机量为56.89Gwh,相比较2012年不足1Gwh的装机量实现了飞跃式增长,中国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目前看来,以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为代表的动力电池企业已具备了一定国际竞争力。不可否认的是,出货量远大于装机量的“产能过剩”却一直存在。以刚刚过去的2018年为例,我国动力电池行业出货量达到65Gwh以上,去库存化存在压力。王乾补充道。
另外,从产能利用率来看,也是导致“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动力锂电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汽车动力锂电池产能达到142.00GWh,同比增长119.0%;自2015年开始,汽车动力锂电池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持续下降,2017年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仅为31.3%;2018年一季度,汽车动力锂电池行业的产能利用率继续下降至19.0%,行业整体存在产能过剩问题。截止至2018年我国汽车动力锂电池产能达到约182GWh,产能利用率约为29.5%,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2014-2018年我国汽车动力锂电池产能及利用率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据数据显示,到2020年,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15家大中型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动力电池产能将接近300Gwh,是2020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需求量的三倍之多。
2020年15家主流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动力电池产能规划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分析指出:“一方面,政府干预,准入门槛提高,巨额补贴吸引大量投资。锂电池产业受政策影响较大,2016年11月工信部发布《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征求意见稿),要求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8GWh,迫使大部分锂电池企业扩大产能。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一系列补贴和优惠,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新能源汽车配套领域,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自然也不例外。”
“此外,竞争加剧,扩产以追求规模效益。”江望月表示,我国动力电池行业竞争激烈。一方面,我国逐步放开合资车企股比限制,加剧市场竞争;另一方面,随着政策补贴的逐渐退坡,动力电池市场正在从“政策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
动力电池企业要在众多竞争者中突出,其中一个重要途径是扩产。必要的产能规模能够让电池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对整车企业的议价能力,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扩产也是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的快捷途径。江望月称。
王乾指出,导致“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是各类资本对汽车与出行行业“电动化”趋势的信心,资本方的投入从上游引发了“产能过剩”的结果与“投资过热”的现象。尽管新能源汽车的份额在不断扩大,现阶段新能源汽车本身的局限依然使其难以在短期内与内燃机汽车“正面对抗”,且其有限的市场规模难以消化大量的动力电池产能。
“而政策利好也对资本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王乾表示,多因素的叠加使得各方资本在动力电池行业持续加码。
锂电池产业“产能过剩”影响几何?
锂电池产业“产能过剩”会对未来行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1、会延缓技术创新,增加行业负担
江望月指出,锂电池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技术创新上离不开资金、研发、人才三大要素的支持。目前,我国锂电池行业产能过剩严重,整体呈现“多、散、乱”的局面,龙头企业在产品技术水平、成本管控、生产管理体系上较少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小企业陷在规模的困境中,盲目扩张导致的产能过剩,造成了资本浪费、研发积累不足、人才缺失,不利于锂电池技术创新。
2、加速企业淘汰
江望月指出,由于行业内低端产能过剩,大多数中小企业同质化严重,无法满足高端需求,动力电池订单骤减,市场被挤压严重,企业经济效益不断下降。尤其是随着2018-2020年锂电池产能的陆续投放,产能利用率的分化将不断加剧,伴随而来的是锂电池企业盈利能力的全面分化,盈利较差甚至亏损的中小厂商将加速出局。
“必须重申的是,投资行为增多对整个行业而言并不是坏结果。”王乾表示,优胜劣汰是整个产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投资过热”可能引发的负面影响包括盲目跟风的投融资行为和部分为“补贴”而进行生产的动力电池厂商涌现,但这些影响也将在短期内成为过去时。目前,动力电池领域的市场份额正持续向头部企业集中,行业整合、规范化发展和从生产到回收的动力电池产业链条完善都将在资本和政策的双重支持下完成。
扭转“产能过剩”通病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如何扭转投资“一窝蜂”进而导致“产能过剩”的通病,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1、应加强产能预警,强化安全监管
江望月指出,有效、真实的产能信息有助于投资者和企业合理决策,可建立产能发布和预警机制,由政府部门机构或第三方非营利性组织进行信息的核查与及时发布,杜绝“烂尾”工程和“占坑”行为,重点关注产能利用率和产能变化。从保护消费者利益出发,加强违规电池产品的监管力度,对出现电池质量安全问题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并实施有效的惩罚措施。
2、鼓励市场化兼并重组
江望月表示,在淘汰低端产能中,市场将起到关键作用,技术落后、规模过小、形式分散的企业缺乏竞争力,在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下自然会被淘汰。随着市场机制的发挥,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将加快步调,企业的集中度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要继续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3、发展重心由扩产转向提质降本和技术突破
当前动力电池主流企业的发展战略重点不再是产能扩张,而应是如何优化产能、通过核心技术创新和智能化水平提升实现产品的提质降本,从根本上提升竞争力。目前新能源整车企业对动力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动力电池性能的提升亟待技术突破。因此,企业应加大支持基础研究,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重视人才的培养,加强产学研的协同发展,利用技术创新向高端领域集中,创造竞争优势。
4、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对于动力电池的提质降本、产能优化具有关键作用
”江望月指出,一是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整体还是以“量”取胜,生产规模大但品质不如日韩,尤其是一致性还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动力电池行业属于制造业范畴,智能制造能有助于品质的精准控制,并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水平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仍然需要企业和政府持续的大力投入。
总之,“要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依赖‘市场化’,但不能忽视政策的积极作用。”王乾分析称,对行业标准的规范、对补贴获取的高标准要求和对投资方向的正确引导,依然是动力电池产业高速成长期不可或缺的。尤其是要继续支持一批技术先进、链条完善、产品质量过关的动力电池企业,同时对这些企业的“反哺能力”提出要求,以保证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动力电池领域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